1.更吹羌笛关山月,无那金闺万里愁什么意思
“更吹羌笛关山月,无那金闺万里愁”这两句诗的意思是: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,吹奏的是《关山月》调子,无奈这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。
出自出自唐代王昌龄的《从军行七首.其一》。原诗:《从军行七首.其一》唐代: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,黄昏独上海风秋。
(独上 一作:独坐)更吹羌笛关山月,无那金闺万里愁。释义: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,黄昏时分,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。
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,吹奏的是《关山月》的调子,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。注释:⑴从军行:乐府旧题,属相和歌辞平调曲,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。
⑵羌笛:羌族竹制乐器。关山月:乐府曲名,属横吹曲。
多为伤离别之辞。⑶独上:一作“独坐”。
⑷无那:无奈,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。一作“谁解”。
作者简介:王昌龄,唐代诗人。字少伯,京兆长安(今陕西西安)人。
一作太原(今属陕西)人。开元十五年(727年)进士及第,授汜水(今河南荥阳县境)尉,再迁江宁丞,故世称王江宁。
扩展资料:这首小诗,笔法简洁而富蕴意,写法上很有特色。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。
前三句叙事,描写环境,采用了层层深入、反复渲染的手法,创造气氛,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,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,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。“烽火城西”,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。
荒寂的原野,四顾苍茫,只有这座百尺高楼,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。时令正值秋季,凉气侵人,正是游子思亲、思妇念远的季节。
时间又逢黄昏,“鸡栖于埘,日之夕矣,羊牛下来。君子于役,如之何勿思!”(《诗经·王风·君子于役》)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。
而此时此刻,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“独坐”在孤零零的戍楼上。天地悠悠,牢落无偶,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。
上面所描写的,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,没有声音,还缺乏立体感。接着诗人写道:“更吹羌笛关山月”。
在寂寥的环境中,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,就象亲人在呼唤,又象是游子的叹息。这缕缕笛声,恰似一根导火线,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,再也控制不住,终于来了个大爆发,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。
这一缕笛声,对于“独坐”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,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,使环境更具体、内容更丰富了。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,不露痕迹,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,何等巧妙、何等自然!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,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。
环境氛围已经造成,为抒情铺平垫稳,然后水到渠成,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——“无那金闺万里愁”。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、怀恋乡土的感情,但不直接写,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。
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: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,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。这一曲笔,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。
就全篇而言,这一句如画龙点睛,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,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。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——从军行七首。
2.对无那金闺万里愁这句诗的理解
从军行七首
烽火城西百尺楼,黄昏独上海风秋。更吹羌笛关山月,无那金闺万里愁。
琵琶起舞换新声,总是关山旧别情。撩乱边愁听不尽,高高秋月照长城。
关城榆叶早疏黄,日暮云沙古战场。表请回军掩尘骨,莫教兵士哭龙荒。
青海长云暗雪山,孤城遥望玉门关。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
大漠风尘日色昏,红旗半卷出辕门。前军夜战洮河北,已报生擒吐谷浑。
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、怀恋乡土的感情,但不直接写,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。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,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。
3.说说你对“无那金闺万里愁”
更吹羌笛关山月,无那金闺万里愁 ——王昌龄《从军行·烽火城西百尺楼》赏析 从军行(其一) 唐 ·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,黄昏独上海风秋。
更吹羌笛关山月,无那金闺万里愁。 王昌龄的《从军行》共有七首,是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。
这是其中的第一首,诗人通过景物描写,用蕴藉而又简洁的笔墨,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。 “烽火城西百尺楼,黄昏独坐海风秋。”
西北边陲,烽火城西面,四顾苍茫,原野荒寂,只有这座危矗云空的百尺戍楼。时令正值深秋,又是黄昏黯黯的时候,凉气袭人,久戍不归的戍卒孤零零地坐在戍楼上,阵阵秋风正从青海湖方向吹来。
“更吹羌笛关山月,无那金闺万里愁。”四顾沉沉暮霭,重重关山,一勾凄清的残月,在这寂寥的环境中,传来了断断续续呜呜咽咽的笛声。
在这一阵阵的呜咽声里,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之情,实在无法消除了,那故乡闺里的愁苦,那遥隔万里的相思便一起涌上了心头。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很有特色。
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。前三句叙事,描写环境,渲染气氛,为第四句抒情做了充分的铺垫,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,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,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。
作者: 王昌龄,宇少伯,盛唐著名诗人,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(698年),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(756年)。开元十五年(727)进士,官汜水尉、校书郎,后贬龙标尉,世称王龙标。
安史之乱后,回到故乡,为刺史闾丘晓所杀。他与王之涣、高适、岑参、李颀、王维、李白等诗人都有交往。
王昌龄的绝句长于抒情,善于心理刻画,能以典型的情景、精练的语言表现丰富的内涵,意味浑厚深长。其边塞诗意境开阔明朗,情调激越昂扬,文字洗练,音调铿锵。
善于多方面表现征戍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,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豪迈与悲壮、昂奋与凄怆相交融的深沉风格。《全唐诗》收王昌龄诗四卷,《全唐文》收其文六篇。
注释: ①《从军行》:乐府旧题,属相和歌辞平调曲。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。
②羌笛:羌族竹制乐器。《关山月》,曲调名,其词内容都是写征戍之苦、夫妻离别之情。
多为伤离别之辞。 ③无那:即无奈,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。
4.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整句诗的意思和无那的意思
离家的战士吹起笛子,吹的是寄托着“伤离别”之情的《关山月》曲调。他想到妻子在万里之外因为挂念自己而忧愁伤心,夫妻两人对长久的别离、无望的等待都同样地无可奈何。
无那:无奈,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。一作“谁解”。
出自唐代王昌龄的《从军行七首》
烽火城西百尺楼,黄昏独坐海风秋。(独坐 一作:独上)
更吹羌笛关山月,无那金闺万里愁。
译文
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,黄昏时分,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。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,吹奏的是《关山月》的调子,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。
5."更吹羌笛关山月,无那金闺万里愁"整句诗的意思和无那的意思是什
"更吹羌笛关山月,无那金闺万里愁"整句诗的意思是: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,黄昏时分,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,其中无那是无奈的意思,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。
"更吹羌笛关山月,无那金闺万里愁" 的出处出自唐·王昌龄《从军行七首》原诗烽火城西百尺楼,黄昏独上海风秋。更吹羌笛关山月,无那金闺万里愁。
琵琶起舞换新声,总是关山旧别情。撩乱边愁听不尽,高高秋月照长城。
关城榆叶早疏黄,日暮云沙古战场。表请回军掩尘骨,莫教兵士哭龙荒。
青海长云暗雪山,孤城遥望玉门关。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
大漠风尘日色昏,红旗半卷出辕门。前军夜战洮河北,已报生擒吐谷浑。
胡瓶落膊紫薄汗,碎叶城西秋月团。明敕星驰封宝剑,辞君一夜取楼兰。
玉门山嶂几千重,山北山南总是烽。人依远戍须看火,马踏深山不见踪。
白话译文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,黄昏时分,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。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,吹奏的是《关山月》的调子,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。
军中起舞,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,不管怎样翻新,每每听到《关山月》的曲调时,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。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,欲理还乱,无尽无休。
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。